大家有没有发现,最近一年来全网热议的大新闻,几乎都带着一个共同标签—— 反转。就像近段时间火出圈的 “无脑短剧”一样,每一次反转,都精准地踩住用户的“爽点”,刷起来根本停不下来。
前几天还全网力挺当事人A、痛批当事人B,舆论一边倒,大家喊打喊杀。没过几天就剧情翻转,曾经的支持者变成了被指责的对象,曾经的批判者又成了同情的焦点。网友们的情绪被来回拉扯,像坐过山车一样刺激
事实上,在这场来回拉扯的舆论漩涡里,当事人A和当事人B双双遍体鳞伤,跟着站队、争吵的网友们也都疲惫不堪,他们既是情绪被裹挟的受害者,也曾是言语伤人的施暴者。
而这一切的背后,有一个隐形的赢家始终稳坐钓鱼台,它就是自媒体平台。毫不夸张地说,在整个舆论风暴中,自媒体平台都赢麻了。
作为一个互联网行业的从业者,我太清楚平台的这点“猫腻”了,我今天就给大家分析一下,自媒体平台是如何操弄数据,收割网民情绪的。
2016年我刚做自媒体的时候,我的心态极其荒诞。那时的我每天都盼着评论区有人骂我,最好是网友们能在评论区互相对骂。
之所以这样做不为别的,只因那时的平台推荐逻辑太过简单、太过粗暴。点击率、互动率越高,文章的推荐量就越疯狂。评论多、争吵多,意味着账号能获得更多流量倾斜。我能写出这样的“爆文”,自然就能赚到更多的钱。
在这样的背景下,标题党、虚假内容、引战话术便开始滋生。一件稀松平常的事被夸大成“震惊全网”,一段普通观点被刻意树立对立面,只为挑动不同立场的人在评论区对峙。
这种内容生态显然是扭曲的,后来平台确实尝试改进算法,加入阅读完成率、转粉率、阅读时长等指标,甚至对震惊、出大事了等词汇直接限流,内容生态才稍微有所好转。
但算法总有漏洞,而逐利的团队永远在研究漏洞。
后来,平台在机器推荐中,又植入了人工审核,当机器推荐到一定量级后,人工要重新进行核优。
可即便如此,引战内容也从未真正消失。
在这个过程中,不受平台控制、对平台有伤害的引战内容确实是消失了。但是,平台可以控制的、对平台有利引战内容却依旧还在。平台会故意给某些引战内容推流,从而引爆用户情绪。
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?因为此时的平台要搞商业化了,在商业化的过程中,用户的停留时长是核心指标。
短视频要“短”,停留时长要 “长”,这对看似矛盾的需求,被平台用最粗暴的方式破解了:制造成瘾性。而让用户成瘾的最佳燃料,就是情绪。
引战、激辩、引爆舆论,当人们陷入愤怒、焦虑、亢奋等极端情绪时,手指会不由自主地刷新、评论、转发,停留时长自然水涨船高。情绪越极端,停留越持久,平台的商业化数据就越好看。
这两年互联网戾气明显加重,很大程度上就源于此。平台为了拉高停留时长,正有意无意地引导甚至制造舆论对立,让网友在情绪的漩涡里“嗨起来”,像被投喂了精神鸦片,在虚拟世界里循环往复。
大家可别轻信“兴趣推荐、自主选择”的说法。平台是规则的制定者,作者发什么内容,他们都能通过推荐机制控制;用户看什么内容,他们也能通过算法精准推送。
你发理性分析的内容,流量可能寥寥无几;但你发布引战言论,推荐量却能瞬间暴涨。用户刷到的永远都是最能点燃情绪的内容,而非最理性的分析。毕竟,只有情绪被点燃,你才会不停地刷下去。
如果平台真的推崇理性,给深度分析内容流量倾斜,让用户看到多元视角,那网络事件或许就不会频繁反转。
但如果他们这么做,流量大盘会减少,停留时长会下降,他们的商业化之路,也就难走得多。
就拿前段时间的娃哈哈和农夫山泉事件来说,钟睒睒一直在呼吁某平台给他道歉,下架诋毁他的内容,但是你看有人理他吗?
他们不仅不理,而且故意往高了推,只要有人发布把农夫山泉倒掉的视频,他们就疯狂给流量,当你点赞正起劲时,他们转头给你推娃哈哈的带货直播间。
更值得人们深思的问题的是:平台既能让关乎民生的话题一夜之间全网消失,也能让不理智的内容疯狂传播。所谓的“全民关注”,不过是平台推什么,大家就被迫看什么;哪天不推了,热度自然消散。互联网不是没有记忆,只是记忆被平台的推荐按钮选择性隐藏了。
他们不断地制造热点,每月总要捧出几个“超级大事”;没事时就推明星入驻,有事时就聚焦争议,永远有新的情绪爆点等着网友们来“消费”。
这几天难道没有明星热搜了?不是大家不关心了,只是当下的热点更能牵动情绪罢了。过段时间热度下去了,你看他推不推明星热搜。
在这样的循环里,人们的情绪是越来越极端,公共理性也一点点被侵蚀。
有人在网络上义正言辞、重拳出击,在现实中却对身边人充满猜忌;有人遇到芝麻大的事就掏出手机拍摄,仿佛只有把矛盾甩到互联网上,才能找到正义。
现实问题被转移到虚拟战场,可无论网友争得多凶,当事人闹得多惨,平台的流量数据永远在增长。
说到底,这就是一场被精心设计的流量游戏。网友在情绪里消耗自己,当事人在舆论中遍体鳞伤,而躲在规则背后的平台,正笑着收割每一份被煽动的情绪。
谁是输家?是每一个被情绪裹挟的你我,是每一个沦为流量祭品的当事人。
谁是赢家?答案早已写在算法的代码里,藏在不断跳动的停留时长数据中。
炒股配资询问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