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们最近看到日本网友游街那事儿没?一帮人拿着“拒绝外来竞争”的标语疯狂抗议,闹得挺热烈的。原因就是在8月29号那天,日本首相石破茂说了句话:未来五年内,日本要和印度进行50万人的人员交流,里面有5万人是印度的技术人才,主要是解决IT和工程方面的人手紧缺问题。
这件事看起来就是普通的劳动力合作,可在日本人心里感觉像是“引狼入室”。他们怕啥?其实就是那句广泛流传的调侃:“随地大小便,既不讲卫生,又让高层被架空”。
更要紧的是,他们早就从欧洲瞅见了自己的影子——巴黎新生儿大多是黑人或混血,英国首相是印度裔的苏纳克,就连美国硅谷,从CEO到客服,几乎都带着浓浓的咖喱味。
莫迪早年曾经说过“让全球每个家庭的餐桌上都能吃到印度菜”,起初大家都觉得这说得挺夸张的,当笑话听。可现在再看看,似乎像个令人毛骨悚然的预示,一条无形的“印式移民链”早就悄悄铺开了。可日本还真别指望有啥好选择,一组数据看得人都蒙了。
到2025年上半年,日本的出生人数只有33.9万,而死亡人数却高达83.7万。这就意味着,每出生一个娃的同时,大概就有2.5个人离开了人世。按这种速度算的话,日本一年基本上会“蒸发”掉一个中等大小的城市,人口锐减的速度比大家想象得还要可怕。
更让人头疼的是老龄化问题啊,日本65岁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差不多三成呢,银发族早就变成了主要的劳动群体。便利店收银台上坐着六七十岁的老人,夜班出租车司机大多是退休人员,连养老院里当护工的可能比老人自己还要年长。工厂里缺年轻人上班,医院也缺人手轮班,整个社会像一台缺油的机器似的卡壳,日本政府这才真是急了,出手想向印度借人才,试图“押国运”。
但他们显然低估了印度移民带来的“麻烦”,在全球接受印度移民的国家里啊,没有一个不头疼的,加拿大就是典型代表,简直成了“活教材”。现在一到多伦多,16米高的印度教“猴神”哈奴曼像就扎在社区里,公共喷泉里经常能看到印度人在洗澡,真是“心中有恒河,哪儿不是浴场”了。
去年7月,有个加拿大博主上传视频,抱怨印度人在海滩上“挖洞拉屎”,她看了挺气愤的,直说自己不让孩子去沙滩挖沙子。这事儿一下子在国际上引起了关注,网友们纷纷表达不满,印度人在公共场合随地便溺的话题立马登上欧美的热搜榜首。
有人还开玩笑说,印度人在沙滩上把它当成了“天然猫砂盆”,以后出国旅游,可能会遇到“地雷”三步就有一发。正是因为印度人的一些奇葩行为,一次次打破了当地人的认知,矛盾也变得更激烈了。
根据人口数据显示,截止到2025年8月,加拿大印度裔人口已经达到500万,占了全国总人口的12%,这数字一听让人咋舌。比方说,美国黑人占比大概13%,你就能感受到印度裔在加拿大的密集程度。在多伦多的一些社区,印度裔的人数甚至超过60%,街上满是印度餐馆和衣饰店,感觉像是印度的分支机构一样,移民来了似乎就没离开似的,完全呈现出“印度分舵”的模样。
更让人头疼的是,他们开始逐步在政坛站稳脚跟。到2025年4月的加拿大大选,印度裔拿下了22个议会席位,占整体的6%,有了这些话语权,移民政策也开始向印度倾斜。在47万的永居签证里,印度人占了14万,是中国人的四倍多。再加上临时签证和非法移民,2023年一年就有200万印度人涌入,加拿大的人口才4000万,这个速度,真让人觉得难以招架。
再看看美国硅谷,印度人的“叠罗汉”手法那叫一个娴熟,据官方数据统计,每年超过70%的H1B签证都被印度人拿走,估摸着不少美国公司最后都快变成“印度分公司”了。
不光是在欧美,阿联酋和卡塔尔也变成了印度人的“摇钱树”。像斐济,印度裔几乎占了一半,南美洲的圭亚那,以及非洲最富有的毛里求斯,印度裔都是人数最多的族群。这些国家的情况都在说明一个道理:印度移民并不是为了融入本地文化,而基本上是在逐步取代,只是看什么时候彻底而已。
这回又有个大国被印度的“移民地图”覆盖了,那就是俄罗斯。10月9日,印度的官员公开说,俄罗斯正缺300万劳动力,印度已经盯上这个好机会,打算派出大量技术工人过去,政府也在积极推动俄语培训,想趁机占个便宜。
眼下,特伦甘纳邦已经开始行动了,专门针对俄罗斯急需的航空航天、制造业这些行业,开设了专项技能培训班,甚至连俄语课程都安排上了,目的就是帮工人们更快适应俄罗斯的工作环境。你得知道,印度之前早就有向海外输送劳动力的经验,如今已经把蓝领工人送到了33个国家,在中东的建筑工地上,印度工人的身影也是随处可见。
这次俄罗斯面临的劳动力缺口可不是闹着玩,差不多有300万的人口,约占总数的4%,主要集中在技术密集型产业。印度早就盯上了这个商机,主动出手,除了搞语言培训,还对接行业的具体需求,算盘打得啪啪响。要是这个合作顺利搞成,印度在海外的脚印又会多一道“阵地”,从欧美到中东,再到俄罗斯,印度人的踪迹就是越来越遍布。
现在再看日本,其实就是走了这些国家曾经走过的路。引入50万印度人,虽然说是没办法的办法,但日本人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。加拿大的“浴场变恒河”、美国的“公司变印度分部”,这些都是真实的例子,没人愿意自己的国家最后变成“恒河的分支”。
归根结底,这事儿反复证明了一个铁律:用移民来应对生育率低和劳动力短缺,表面上看似能解燃眉之急,实际上是在不断蚕食文化的根脉。人口的迁徙,就像是一种最“温和”的入侵,没有硝烟,却能悄悄改变国界和文化底蕴。
日本的少子老龄化问题正以每分钟1.8人的速度在吞噬这个国家,给他们留的时间用于调整人口结构和文化底蕴已经不多了。与此同时,俄罗斯刚刚开始应对劳动力短缺的问题,印度就已经携带培训项目快步跟上了,这条“印式移民链”还在持续延续,不断变长。
可能哪天,我们会在更多国家的街头看到印度社区的影子,16米高的神像、弥漫街头的咖喱香气,还有那种团结奋进的职场氛围,这些都可能变成习以为常的场景。至于那些曾经担心“被取代”的国家,结果会走向何方,真是谁都猜不到。不过可以肯定的是,没有哪个国家愿意看到自己文化逐渐被改写,但面对现实中的劳动力短缺问题,似乎他们又别无选择。
炒股配资询问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